中國小龍蝦產業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40個年頭了,近40年的產業發展,中國的小龍蝦產業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小龍蝦養殖業是整個小龍蝦產業的基礎,而養殖模式及條件決定著養殖效果的好壞。
2005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召開全省小龍蝦產業現場推介會,小龍蝦規?;斯ふT導繁育及稻田養殖的成功在全國引起極大轟動,稻田養殖小龍蝦在湖北全省迅速推廣開來,國內各省同行乃至英、美、丹麥、瑞典、挪威等國外人士,臺灣及東南亞的一些華人也都到湖北參觀、考察、學習。
目前,小龍蝦稻田養殖風行全國,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1)》統計:我國小龍蝦稻田養殖面積約為1892.03萬畝,養殖產量206.23萬噸,分別占小龍蝦養殖總面積和養殖總產量的86.61%、86.15%,小龍蝦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大宗淡水魚的全國第六大水產品。
中國科技部2006年首次立項支持稻田養殖小龍蝦;2007年湖北首次向中國農業部申報小龍蝦稻田養殖項目,項目未被批準;中國財政部2008年立項“中央財政現代農業項目(湖北)”支持稻田養殖小龍蝦;2007年后,在湖北省多次要求中國農業部立項支持小龍蝦產業的情況下,中國農業部2010年立項支持小龍蝦產業,但直到2016年中國農業部才在湖北潛江召開全國稻田養殖小龍蝦的推介會。

科技部首次支持小龍蝦產業的項目證書

未被批準的中國農業部項目申報

湖北聯合小龍蝦主產區單位申報中國農業部小龍蝦行業專項的資料
實際上長期以來,小龍蝦養殖究竟是“稻田養殖”還是“池塘養殖”,是“精養”還是“粗養“ 一直是困擾政府、科研機構和養殖戶的一個問題。
2006年初,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到湖北考察,考察完后的座談、討論就彰顯湖北、江蘇兩省水產研究機構和技術人員在小龍蝦產業發展思路的碰撞和對決,江蘇省的同行并不認可湖北省發展小龍蝦稻田養殖的思路,堅持認為應發展池塘養殖。
湖北省小龍蝦池塘養殖研究早于稻田養殖研究,但卻率先推廣稻田養殖是基于以下三個考慮:一是湖北稻田面積約有3000萬畝,而池塘面積只有600萬畝,稻田面積遠大于池塘面積,稻田養殖的潛力大;二是由于當時稻田種植的經濟效益低下,農民不愿意種稻而導致稻田大量拋荒,推廣稻田養殖小龍蝦成本低,而且還能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稻田經濟效益,便于養殖戶接受和推廣;三是稻田養殖小龍蝦對技術的要求相對于池塘養殖要簡單,先易后難容易成功。遺憾的是江蘇的同行們沒有接受我們的意見,而更不幸的是后續結果都被我們言中。

江蘇省科技人員在湖北考察

小龍蝦產量比較圖(引自《上海水產導刊》)
2004年以前江蘇省小龍蝦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2005年湖北省推出稻田養蝦技術及小龍蝦人工誘導繁育技術后,江蘇省沒有保持住小龍蝦產量高于湖北的優勢,相反一年后落后湖北很多,并隨著時間的后移,差距越拉越大,這暴露出江蘇省發展小龍蝦產業思路的錯誤和對小龍蝦產業技術認識的不足。
江蘇省和湖北省小龍蝦產量變化表(單位:萬噸)

小龍蝦的養殖無論是“稻田養殖”還是“池塘養殖”都是很好的養殖類型,但正如上面所述“稻田養殖”除了經濟效益和保障市場供應的作用外,還有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加農民收入的政治效益和“秸稈回田、減少化肥施用量”及“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糧食品質和安全”的生態效益。所以從政府層面應大力推廣“稻田養殖”,而養殖者則應根據自身的技術條件和實際情況決定采取“稻田養殖”還是“池塘養殖”。
“稻田養殖”有“小龍蝦與中稻輪作”、“小龍蝦與水稻輪作、共作一體”、“小龍蝦稻田與肉食性名優魚類時空分隔混養”、“小龍蝦稻田與四倍體泥鰍高效混養”、“蝦鱉稻混作” 、“蝦稻蛙共作” 、“小龍蝦、水稻、青蝦(其它蝦)輪作、共作” 、“小龍蝦稻田養殖、繁殖一體”等八種模式;“池塘養殖”有“小龍蝦與魚苗、魚種混養” 、“小龍蝦與河蟹混養(蝦蟹混養)”、“小龍蝦池塘與非肉食性名優魚類混養”、“小龍蝦池塘與肉食性名優魚類時空分隔混養”、“小龍蝦與紅螯螯蝦(或羅氏沼蝦)池塘混養”、“小龍蝦池塘養殖、繁殖一體”等六種模式。小龍蝦的“稻田養殖”和“池塘養殖”兩者的技術要求不同,“池塘養殖”小龍蝦比“稻田養殖”技術要求要高很多,這是因為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和稻田、池塘的結構不同所決定的,也說明養殖水體結構的重要性。
小龍蝦的養殖無論是“稻田養殖”還是“池塘養殖”都有“精養”和“粗養”的不同,在現實的小龍蝦養殖業“粗養”、“精養”并沒有明確的定義?!按逐B”一般是指采用“傳統養殖模式”,投資低、不追求高產量,產量約150千克/畝,操作簡單化;“精養”一般指采用“新模式”,運作成本稍高、產量不低于200千克/畝,操作相應也更復雜。傳統養殖模式在稻田養殖類型中是指“蝦稻輪作”,在池塘養殖類型中是指“小龍蝦池塘與魚苗魚種混養”,小龍蝦的“傳統養殖模式”都是在小龍蝦養殖業發展初期形成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對小龍蝦養殖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說明它存在的合理性。湖北在“蝦稻輪作”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提升進而推出“蝦稻輪作、共作一體”模式,又進而提升推出“小龍蝦稻田養殖、繁殖一體”模式形成三連跳。
“傳統養殖模式”并不是不好的模式,當前我國小龍蝦稻田養殖模式主要還是“蝦稻輪作”這個傳統模式,只有“傳統模式”采用落后技術才是不好的,“傳統養殖模式”使用“養殖新技術”,“傳統模式”也能獲得很好的產量和高品質的產品。
稻田養殖“傳統模式”和“新模式”養殖經濟效益表
(單位:畝、千克、元)

注明:1、稻谷畝產500kg/畝,單價2.4元/kg;2、種蝦單價50元/kg;3、商品蝦單價40元/kg;4、1cm蝦苗4萬尾,單價1000元/萬尾
總 結
1、“稻田養蝦”是一項利國、利民、有利生態的產業,政府應大力推廣,并力所能及的做好養殖戶的政策、技術、資金的扶持;目前,政府對“池塘養殖小龍蝦”的推廣仍然應持審慎態度。
2、養殖戶盡可能采用“稻田養殖”類型,在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上有條件的開展“池塘養殖”。
3、初養戶應選擇“稻田養殖”類型中的“蝦稻輪作”傳統模式,采用“傳統模式,先進技術”,在具有傳統模式養殖經驗的前提下,有條件地、積極地開展“新模式”的養殖。
4、“池塘養殖”類型中的“小龍蝦與魚苗、魚種池塘混養”傳統模式仍然是“池塘養殖”類型最穩妥、最容易成功的良好模式,其它“池塘養殖”新模式對技術的要求較高。
5、實行“傳統養殖”模式,也要采用“新技術”,摒棄 “自繁自養”、“春季投苗”、“淺水養蝦”等落后的觀念和傳統、落后的技術措施。政府、科研機構和媒體要積極地培訓、引導養殖戶開展“新技術、新模式” 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