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的養殖條件很多,如水質、土壤、溫度、食物、養殖水體結構等等,“養殖水體的結構”是養殖條件中的重要條件之一。小龍蝦的養殖條件是由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決定的,小龍蝦養殖水體結構也是由小龍蝦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習性決定的。
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對小龍蝦的生物學作了系統的研究,并在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養殖研究與實踐中不斷檢驗小龍蝦生物學研究的數據,并將小龍蝦的生物學與養殖實際相結合,于2003年在湖北潛江積玉口“小龍蝦稻田養殖培訓”會上首次提出“小龍蝦養殖水體結構改造”技術,并在新模式的涌現中不斷強化和提升“養殖水體結構改造技術”的技術創新和適用性。
“養殖水體結構改造技術”分為池塘結構和稻田結構兩部分,兩部分的具體要求是不同的,本文只探討稻田結構部分。稻田養殖小龍蝦在2003年前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基本都是不改造的,也不開挖養蝦溝,區別只是有的養殖者既種稻又養蝦,有的養殖者只養小龍蝦而不種稻。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我們在仙桃新溝鎮、漢川汈汊湖農場做稻田養蝦試驗時就完全不改造,也不開挖蝦溝。
2003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在湖北潛江提出“養蝦稻田的改造,開挖養蝦環形溝和改造進排水”的提議。當時的意見是“蝦稻輪作”的稻田環形溝溝寬1.5~2米,深0.8~1米,堤埂高于田面0.6~0.8米,田埂面寬2~3米,田埂與環溝之間留1~2米的平臺,平臺與田面同高。
2006~2010年,湖北在執行國家小龍蝦科技項目(“國際星火計劃項目、項目號:2006EA76000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課題號:2007BAD37B01”)期間通過研究,又提出新的“寬田埂、深蝦溝、低平臺、進排分離、高進低排、稻田異型溝”的一整套稻田結構改造新技術。
美國是稻田養殖小龍蝦的起始國, 2003年以前美國的養蝦稻田也不改造、不開溝。2005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小龍蝦研究中心提出:稻田田埂的周邊應建有足夠寬和深度的溝渠(稻田開挖蝦溝),并提出稻田田埂的面寬108英寸(約2.75米),以防小龍蝦在鑿洞時期的逃逸,田埂高36英寸(約0.91米)。從2005年開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龍蝦養殖戶逐漸時興在稻田四周開挖環形溝。
養殖水體結構改造技術是稻田養殖小龍蝦的第一位的技術,說明“稻田結構改造技術”的重要性。稻田養殖水體結構改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龠M排水系統的改造
稻田要改變進排水,做到進、排分離,高進低排,只有進排水做 到科學、合理,才能營造出小龍蝦良好的生長環境,生長快、成活率高、不得病,操作也更順利、輕松。
“進、排分離”是水產養殖的重要原則,它能保證進水不被排出的養殖廢水污染,減少水產養殖品種發生疾病傳播?!斑M、排分離”盡管如此重要,也被政府和水產科技研究、推廣部門叫喚了多年,但始終做得很差,為了“節約”土地和資金,很多地方的進排水沒有分開,進水渠道也是排水渠道,排出的廢水、甚至是被處理過的生病種類的養殖池廢水又被當做進水放進來,當下我國很多小龍蝦養殖水體就存在進排不分的狀況。
“高進低排”是湖北2010年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后專為小龍蝦養殖提出的一個新的結構措施,
小龍蝦是一個底棲爬行的種類,養殖水體底部水環境的質量是至關緊要的。我國水產養殖傳統的排水都不是 “低排”,而是“高排”,一個池塘從上到底有很多個的排水口,一個管道連通這些排水口,一個一個排水口逐層排水。養殖時為了保持水位,通常只開啟最上層的排水口,因此排出的水都是最高層的水。實際情況中,養殖水體表層水因與空氣接觸,外加風浪作用,空氣中的氧氣被溶解入水體,形成表層水富含溶氧;養殖水體底部因淤泥、動物糞便及養殖殘渣的沉底,加之水深,陽光照射不易,光合作用微弱或停止,養殖水體底部往往水質很差,缺氧、有害物質超標是常態。傳統的排水模式底部水質差,對底棲爬行的小龍蝦十分不利?!案哌M低排”是進水從堤埂上布局,從養殖水體水面上進水,排水修在稻田環溝最低處的下部。利用從水面上進水,形成跌水水花,不僅增加水體溶氧,而且擠壓底部質量差的水從最低處的排水管排除,從而保證了底部的水體交換和水質良好。養殖水體從上到下始終良好,特別是小龍蝦底棲爬行,如果底部水體不能通暢排放、交換,成為死水,肯定是養不好的。
現在,我國很多小龍蝦養殖戶、養殖公司,包括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設計團隊所采用的進排水方案都存在很大問題,不是高進低排,而是“高進高排”或“中進中排”,造成進排水系統完全沒有起到改善和保障水質的作用,使得小龍蝦底棲爬行的區域“一團死水”。我曾見過一些高校的養蝦稻田建筑設計,甚至是211高校的改造設計,由于沒有弄懂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設計的圖紙錯誤百出。


錯誤的排水結構


正確的排水結構
除了“進排分離、高進低排”,排水處應有防逃、排底層水和控制水位的排水閘裝置,閘位設在內部,閘口有10~20目的紗網防止小龍蝦逃逸和敵害進入。如果排底層水和控制水位裝置也在閘位內,則采用雙套管結構,如果排底層水和控制水位裝置在堤埂外,則采用單套管結構。
?、凇皩捥锕?、深蝦溝、低平臺”的結構改造
“寬田埂”是指田埂面寬2.5~3.0米,支田埂 面寬2.5米,主田埂面寬≥3米,既能防止小龍蝦打穿田埂逃逸,又能便于主田埂的機械化操作。 很多養殖戶覺得田埂面寬2.5~3.0米有些浪費土地資源,將田埂修建的很窄,結果小龍蝦將田埂掘穿或被老鼠打穿田埂,導致漏水、逃蝦,田埂過窄還引起操作的不方便; “深蝦溝”是指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將原深0.8~1.0米的稻田環形溝加深到1.5~2.0米,在夏季蝦稻共作時,連同環溝上移植的漂浮植物草團,可大大降低環形溝底部的水溫,使小龍蝦有良好的、躲避高溫的棲息環境,能在本不適應生長的夏季正常生長。 這樣,稻田養蝦可從“蝦稻輪作”模式升級到“蝦稻輪作、共作一體”模式,也可以升級到“稻田小龍蝦養殖、繁殖一體”模式,可從“蝦稻輪作”模式的年產“一季稻、一季成蝦”,發展到“稻田小龍蝦養殖、繁殖一體”模式的年產“一季稻、兩季蝦苗、三季成蝦”。
同時,稻田環形溝溝寬從1.5~2米提升到4~6米,不僅大大提高了稻田養殖小龍蝦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品質量規格,更有利于“小龍蝦稻田繁殖、養殖一體”模式的小龍蝦繁育和機動船的機械化操作; “低平臺”是指將原來稻田環形溝靠近田埂邊的與稻田田面相同高度的平臺降低30cm,即平臺低于田面30cm,在水稻分蘗曬田和收割曬田時,除環形溝是深水區外,平臺上仍有20cm~30cm的淺水區,可供小龍蝦夜間攝食、脫殼、交配、掘洞及其它活動,有利“蝦稻共作”模式小龍蝦的生長,更有利于小龍蝦的稻田繁育,可大大提高稻田養殖小龍蝦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品質量規格,更有利于小龍蝦的繁育。
“低平臺”改造技術在東北“蝦稻共作”模式中廣泛使用,也在湖北、安徽、四川等省“蝦稻輪作、共作一體”模式和“小龍蝦稻田養殖、繁殖一體”模式中的稻田養蝦中推廣。

寬田埂、深蝦溝、低平臺結構及排水
?、郛愋蜏系慕Y構改造
異型溝的結構改造是指對于小于50畝的田塊或位于山區、丘陵地 帶的田塊,不能開挖環形溝,只能開挖“I、L、U”字形的異型田間溝,這是因為山區和丘陵地帶田塊面積小,并有高低水平差異。 “異型溝”深1.0~2.0米,視不同地區而定,黃河、淮河流域可深1.0~1.5米,長江流域可深1.5~2.0米; “異型溝”面寬4~6米。
我們提出開挖異型溝的思路來源于2006~2010年執行國家有關小龍蝦的國家科技項目時在鄂東、鄂南丘陵地帶和鄂西山區的稻田養殖小龍蝦的試驗。 后來在四川丘陵和山地也大力推廣“異型溝結構”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在農業農村部2018年出臺稻田環溝占比不超過稻田總面積10%的規定后,稻田養蝦“異型溝”的稻田改造技術就顯得更為科學、前瞻和實用。

環形溝布局平面圖

異型溝布局平面圖
?、?其它結構問題
現在,湖北潛江的稻田養蝦普遍在稻田環形溝田埂一邊設立30cm高甚 至更高的內埂,原因是避免稻田機耕時田面泥土被推至環形溝內,避免環溝變淺或淤塞。
這個主觀意愿沒有錯,但稻田設30cm高內埂的做法并不利于稻田養蝦,也與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不符。 小龍蝦是一個水生動物,小龍蝦的攝食、蛻殼、交配及所有活動都只能在水中完成,因而在正常情況下小龍蝦不會爬出水面,除非水體缺氧、缺食、污染和繁殖期密度過高,小龍蝦才會爬出水面。 稻田設內埂就阻隔了小龍蝦夜間爬向稻田覓食、交配或蛻殼的通道,將稻田養蝦變成了環溝養蝦,也就失去了稻田養蝦的意義。
小龍蝦的養殖產量,與水體容積沒有太大的關系,而與水體可讓小龍蝦爬行的面積有關,水體爬行面積越大,小龍蝦的產量就越高。 我們曾做過“網箱養小龍蝦”的試驗,“分層網箱”的產量明顯高于“不分層網箱”,稻田設內埂阻隔了小龍蝦爬向稻田田面的通道,就大大減少了小龍蝦爬行面積,也就大大降低了小龍蝦的產量,甚至也影響到小龍蝦的商品規格。
我們的一些操作和想法都應根據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來確定,不應盲目。 避免稻田機耕時田面泥土被推至環形溝內的目的,完全可以改變稻田機耕的操作來達到,如改變機耕船的旋耕路線或旋耕方向,從稻田外圍四周向內旋耕,則避免了稻田泥土流向環溝的可能。 此外,改變稻田機耕設備及機耕方式也能有效避免稻田機耕時田面泥土被推至環形溝內,避免稻田環溝被泥土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