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農業的發展,也一直備受關注。我國農業的發展、探索、實踐的路上,涌現了許多閃光點,這需要我們去總結經驗、分析學習。
|01|
小龍蝦:從生化武器到夜宵之王

夏日的夜晚,街頭上各種麻辣小龍蝦、蒜蓉小龍蝦香味迷人,吸引著眾多年輕人,可以說,小龍蝦是最受國民歡迎的幾大食物之一。
有著“夜宵之王”之稱的小龍蝦,其實是一個舶來品,剛進入我國的時候,一路坎坷,被視為農業里的“生化武器”。
如今,小龍蝦的養殖,卻和我國農業的發展,尤其是稻田養殖緊密聯系起來,也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的方法。
蝦稻連作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是來自美洲的入侵物種,剛來到中國時,國人視小龍蝦為洪水猛獸,各種各樣的說法都來了。
有的說,小龍蝦是日本投放的生化武器。有的說,小龍蝦是國外的陰謀,會把稻田的秧苗和水稻吃掉,動搖我國的國之根本。
在1999年,時任寶灣村黨支部書記的劉主權為了完成鎮里下達的“消除150畝疏棄田”目標使命,承攬了70畝低湖田。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使命,他把目光放在了小龍蝦上面。當時的小龍蝦,一斤差不多一元,劉主權選擇在稻田里“種”龍蝦,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種植”的龍蝦和水稻是分開的。40畝種水稻,30畝養小龍蝦。
在“種植”小龍蝦時,劉主權發現小龍蝦有怕熱、怕冷的習性,于是開啟了蝦稻連作之路。
單種水稻,一年兩季是標配,蝦稻連作,指的是在稻田里種一季水稻后,接著養一季小龍蝦的種養模式。
具體來說,在9月至10月收割水稻時,投放幼蝦,在來年4月至5月收獲成蝦,然后5月底至6月初整田、插秧,形成循環。當然,這是后來蝦稻連作傳到其他地域的做法。
而劉主權所承包的低湖田,一年四季干不了水,所以一年只能種一季中稻。
使用蝦稻連作,稻子的秸稈和根部成為了小龍蝦的飼料,而四五月份的起蝦,還對稻田起到了松土、除草的作用,可以說互利共贏。
蝦稻連作還具備很高的經濟效益。
畝產小龍蝦大概在300斤左右,批發均價在20元/斤左右,單畝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種植水稻的好幾倍。
可以說,劉主權開辟的蝦稻連作,對中國的農業發展,對農民的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當時,劉主權所在的村鎮,紛紛效仿蝦稻連作,潛江小龍蝦產業也得以興起,全國各地,也開始流行蝦稻連作的熱潮。
|02|
蝦稻連作的改良:蝦稻共作

不過,蝦稻連作也存在其局限性。
一是蝦稻連作,一畝田只能收獲一季蝦;二是由于插秧需要排水整田,許多尚處在幼苗時期的小龍蝦被賤賣,否則影響稻苗的生長。
經過政府主導的科研團隊的反復摸索,對全套養殖技術的總結,上述的問題被解決,“蝦稻連作”升級為“蝦稻共作”。
原本1米寬、0.8米深的稻溝,變成了4米寬、1.5米深。
這樣的話,每年5、6月份,開始排水整田,插秧時,其中每月賣出的龍蝦幼蝦,還可以有寬敞的生長水域。
等整田、插秧完畢,秧苗長大,就可以把溝內的幼蝦繼續引導到稻田里繼續生長。
等八月、九月的時候,龍蝦長大,又可以收獲一季龍蝦。
整體下來,小龍蝦的畝產會增加100斤,投入市場,還可以填補秋季市場小龍蝦稀的稀缺,而且這個時候的價格會更高,利潤也更高。
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實現了“一稻一蝦”到“一稻兩蝦”的轉變,提升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提升了龍蝦的產量與效益,可以說取得了成功。
這種模式,也被推行到全國各地,大獲成功,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03|
漁農復合種養系統

蝦稻連作與蝦稻共作,對我國的農業發展有很多啟示。
可以說,這種模式,構建了漁農復合種養系統,改變了傳統農業單一系統的模式。
以往的農業,稻田是稻田,魚塘是魚塘,模式單一,抗風險能力弱,收益低下。
而漁農復合,通過種養結合實現生態循環,一水雙用,一田雙收,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效結合,協調共同發展,實現了“1+1=5”的效應,即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我國的農業,漁業和農業復合,取得了奇效,盤山模式的稻蟹,再加上全國各地的稻鱉、稻魚、稻螺、稻龜、稻蛙,都紛紛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為我國的漁農復合種養系統再添磚加瓦。
這種模式,對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了“水稻+水產”,我國的農業也在不斷摸索,也摸索出更多合理的模型。
在廣東省,也開始了魚菜共生模式的探索。在廣東漁業高科技園里,建立了工廠化魚菜共生示范基地。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漁農復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將水產養殖技術與無土栽培技術相結合。魚進食排泄有機物,微生物分解魚糞與殘餌,給菜提供養分,而菜也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
這種模式,擁有兩大優勢,一是養魚不用排尾水,不用擔心水質污染;二是種菜不用施肥而能夠正常生長。
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可循環的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方式,目前只能工廠化,如果持續優化,后續亦可以推廣進入鄉村。
這些模式,都是中國在農業領域里的探索,有失敗,也有成功,但凡是成功一件,若能夠復制到全國各地,對我國農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