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業部新聞報道:廣西貴港市港南區稻蝦綜合種養基地項目是港南區為積極踐行貴港市在“十四五”期間把貴港打造成為“中國南方富硒小龍蝦之鄉”戰略部署謀劃的重大工程。

為什么要打造富硒小龍蝦?
和普通小龍蝦相比,富硒小龍蝦個體重、外觀好、耐儲運,同等規格下每斤售價高出不少,是助力運糧湖管理區眾多養殖戶增收致富的“寶貝”。一般模式養出來的小龍蝦,不僅品質、口感一般,而且不耐運輸。養殖富硒小龍蝦,能規避這些缺點,養殖出來的蝦營養價值高,除富含對人體有益的有機硒外,蛋白質含量非常高,且蝦肉緊實有彈性。

什么是稻蝦共作?
所謂“蝦稻共作”,就是利用農業生態學原理構建稻田蝦、稻共 生系統,通過人為種植、養殖、施肥、水位調控和留種、保種等配套 措施,實現小龍蝦的自繁、自育、自養和系統生產力的提高。
蝦稻共作是屬于一種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即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并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小龍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具體地說,就是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親蝦,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蝦,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獲成蝦,同時補投幼蝦,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獲親蝦或商品蝦,如此循環輪替的過程,延長了小龍蝦在稻田的生長期,實現了一季雙收。

工作人員報道稱:港南區首批投放種蝦苗20000多斤,明年2月初陸陸續續有仔蝦產出,可滿足1000畝蝦田的養殖需求。澳洲小龍蝦約在今年12月初上市銷售,預計小龍蝦畝產可達590多斤,每畝產值可達3.5萬多元。
綜合種養項目的推進有哪些值得學習借鑒的?
國家目前正在引導生態化養殖,整體目標是朝著減少環境污染,推進可循換的生態發展的方向去努力的。各地政府也在引導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我們應當把握現在的機遇,轉換傳統的養殖模式,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以可循換的生態化養殖作為標準。在養殖環境,種苗選擇,養殖技術,餌料用藥等方面的把控要更加嚴謹細致,主動調整提高養殖標準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